案件介绍
一、案件回顾
2023年5月1日,山西大同阳高县男子席某某(27岁)与女方(24岁)举办订婚宴,双方签订《订婚收彩礼协议》,约定男方支付10万元彩礼(当日支付一半)及一枚7.2克金戒指,并承诺婚后一年在婚房房产证上添加女方名字。次日下午,两人在婚房发生性关系后,女方以“违背意愿”为由报警指控席某某强奸。2023年12月25日,席某某因强奸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3年,其当庭提出上诉。案件二审定于2025年3月25日开庭,刑事与民事(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同日审理。
二、争议焦点
1. 双方陈述矛盾
席某某始终坚称“女方自愿”,其母郑女士表示案卷中“未发生实质性性关系”,并称女方“处女之身未破”。
女方母亲吴某平则明确指控“男方强迫”,否认因房产或彩礼问题报案。
一审法院认定席某某违背女方意愿强行发生关系,构成强奸罪。
2. 证据争议
案件核心证据如女方伤情鉴定、现场物证等未在公开报道中详细披露。女方曾报警后撤案,调解无果后再次报警。
-律师殷清利指出,案件多次延期审理,表明司法机关对证据审查审慎,需结合客观证据及案件特殊性判决。
三、审理进展
刑事二审:2025年3月25日上午9时开庭,采用不公开审理。席某某自2023年5月被羁押,已超22个月,坚持无罪辩护。
民事纠纷:同日15时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涉及10万元彩礼及金戒指返还问题。女方此前拒绝退还彩礼,双方矛盾激化。
四、社会影响与争议
1. 彩礼与婚约的伦理困境
案件折射出高额彩礼背景下,婚约关系与性同意边界的模糊性。部分网友质疑:订婚是否等同于性同意?法律如何界定亲密关系中的“自愿”?
2. 司法程序与舆论压力
案件因涉及彩礼新规(2024年2月实施)引发广泛关注,司法机关多次延期审理被解读为“审慎”与“压力并存”。公众期待二审能平衡法律正义与社会伦理。
五、案件思考
1. 法律与伦理的边界
订婚关系中的性行为是否受“婚约承诺”影响?法律需明确“性同意”的判定标准,避免传统观念干扰司法独立。
2. 证据链的完整性
缺乏直接物证(如暴力痕迹)时,如何通过间接证据(如双方沟通记录、事后反应)还原事实?此案或为类似案件提供判例参考。
3. 高额彩礼的社会反思
彩礼纠纷频发暴露部分地区的婚姻物质化倾向。法律虽规范彩礼返还,但更需推动移风易俗,减少因经济纠葛衍生的刑事风险。
4. 司法审慎与效率平衡
案件多次延期反映司法复杂性,但超长羁押期可能引发对被告人权利的争议。如何在程序正义与审判效率间取得平衡,是法治社会的重要课题。
“订婚强奸案”不仅是一起刑事案件,更是社会观念与法律实践的碰撞。无论判决如何,案件暴露的彩礼文化、性同意界定等问题,值得全社会深入反思。
代理意见
.
法律适用
.
判决链接
扫一扫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二维码咨询
官方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