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联创动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搜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江苏联创伟业律师事务所 | 2021-06-03 10:00:42 | 作者:民商部 | 浏览量:104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6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十五、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为正确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一条修改为:“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纠纷;

(二)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

(三)土地经营权侵权纠纷; 

(四)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纠纷; 

(五)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 

(六)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七)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八)土地经营权继承纠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 将第二条修改为:“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一十五条、第二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当事人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并书面通知仲裁机构。但另一方当事人接受仲裁管辖后又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并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4. 将第三条修改为:“承包合同纠纷,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当事人。 

 前款所称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的农户,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组织或者个人。” 

5. 将第四条修改为:“农户成员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进行诉讼。 

农户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确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上记载的人;

(二)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为在承包合同上签名的人;

(三)前两项规定的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进行诉讼的,为农户成员推选的人。”

 6. 将第五条修改为:“承包合同中有关收回、调整承包地的约定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应当认定该约定无效。” 

 7.将第八条修改为:“承包方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规定,未经依法批准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或者对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发包方请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8.将第九条修改为:“发包方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经以出租、入股或者其他形式将其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第三人,且流转期限尚未届满,因流转价款收取产生的纠纷,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承包方已经一次性收取了流转价款,发包方请求承包方返还剩余流转期限的流转价款的,应予支持; 

(二)流转价款为分期支付,发包方请求第三人按照流转合同的约定支付流转价款的,应予支持。” 

9.将第十条修改为:“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程序的,不得认定其为自愿交回。”

10.将第十一条修改为:“土地经营权流转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流转价款、流转期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下主张优先权的,应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书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内未提出优先权主张的; 

(二)未经书面公示,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开始使用承包地两个月内未提出优先权主张的。” 

11.将第十二条修改为:“发包方胁迫承包方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第三人,承包方请求撤销其与第三人签订的流转合同的,应予支持。

发包方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承包方请求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12.将第十三条修改为:“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转让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合同无效。但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态的除外。”

......

21.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全文可参考以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nnDDQtCv3zKZr5HhXOpQQ

 

免责声明:

本站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网站,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25-57901503

 



法律咨询电话: 025-57900829

扫一扫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二维码咨询

官方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