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联创干货> 个人破产制度简析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搜索


个人破产制度简析

江苏联创伟业律师事务所 | 2021-01-25 15:02:23 | 作者:法诉部 | 浏览量:667

个人破产制度简析(节选)

中国有句老话:“欠债还钱。”但是,当一个自然人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资不抵债时,怎么还钱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法律既要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又要给债务人留下必要的自尊、人权、保障他们必要的生活。在生活当中,很多债权人为了追债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所谓的私力救济代替公力救济是不可取的)债务人也是东躲西藏,双方都十分疲惫,而效果却不甚理想。

正因如此,个人破产制度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讨论,国家也将积极试点推;个人破产制度呼之欲出。

2019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其中,个人破产制度引发民众广泛关注。该《方案》提出:分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

一、什么是个人破产?

个人破产,是指作为债务人的自然人不能清偿其到期债务时,由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并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和分配或者进行债务调整,对其债务进行豁免以及确定当事人在破产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二、个人破产制度的发展

个人破产制度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在中世纪时的意大利与英国取得较大发展。186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了破产法仅适用于商人的限制。1978年,美国破产法将消费者破产纳入其中,2005年美国破产法修正案中引入适用对象为消费者的“收入测试”标准。1999年德国在破产法增加第9章“消费者破产程序与其他小型破产程序”。我国台湾地区在2008年制定《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港台地区的个人破产制度起步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大陆地区目前只有《企业破产法》。

三、为什么要探索个人破产制度?

1.自然人资不抵债后,往往出现债权人不择手段追债、债务人如惊弓之鸟、四处奔逃的局面,更有甚者跳楼轻生、给家庭造成悲剧,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不符,同时也不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2.探索个人破产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现有的破产法。在此之前,我国仅有《企业破产法》,自然人破产不被法律所承认。所以很多人戏称我们只有“半部破产法”。个人破产制度的提出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弥补我国破产法的不足。

3.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还有助于金融机构基于破产预期而规范审慎放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坏账”的产生,从而减轻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4.法律的真谛是平衡,个人破产制度可以平衡各方利益,为自然人准备好败者复活的制度框架,可以给那些诚实信用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人以“东山再起”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人破产制度就是一次“壮士断腕”,如果运用得好,未尝不能像杨过一样,涅槃重生。

5.个人破产制度彰显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小编想起一句西方法律格言:“法律不强人所难”------ 法律不强求不可能的事项、法律不强求任何人履行不可能履行的事项。当诚实信用的人们深陷债务泥潭的时候,法律不应再展现她冷冰冰的一面,而应多一些温暖的流露。

6.个人破产制度试点推行的动力并不仅仅是理念的转变,也是债务危机实践的需要。个人破产制度的推行,将有助于减少“执行不能”案件的数量。在目前的司法实践活动当中,很多债务人虽然欠了钱了,但是其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导致案件陷入僵局。

四、个人破产的申请条件

我们以《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为例,其第二条规定:在深圳经济特区居住,且参加深圳社会保险连续满三年的自然人,因生产经营、生活消费导致丧失清偿债务能力或者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可以依照本条例进行破产清算、重整或者和解。

条例第八条:债务人提出破产申请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材料:

(一)破产申请书、破产原因及经过说明;

(二)收入状况、社保证明、纳税记录;

(三)个人财产以及夫妻共同财产清册;

(四)债权债务清册;

(五)诚信承诺书。

债务人依法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以下简称所扶养人),应当提供所扶养人的基本情况等有关材料。

债务人合法雇用他人的,还应当提交其雇用人员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情况的相关材料。

......


(全文可参考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zrg8whdKBZ02Q3hZh_ZcA


本期主讲

 程博彧

职位:律师助理  

工作单位:江苏联创伟业律师事务所

电话: 13913820503(微信同)    

专业领域:  合同纠纷,金融借款等民商事领域



法律咨询电话: 025-57900829

扫一扫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二维码咨询

官方微信客服